专委会2025年度全体委员会议在京召开

2025-03-30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2025年度全体委员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中药协会 中药质量与安全
2025年04月03日 10:03
图片


深化质量安全体系

推动中药数智融合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

2025年度全体委员会议

在北京召开





图片

2025年3月28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中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药检机构、科研院所及企业的150余名委员参会,系统总结2024年工作成果,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共谋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图片
会议伊始,中国中药协会党支部组织委员黎燕妍主持联学联建主题党日活动,传达学习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并组织协会与专委会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意识形态及安全保密责任书》。

图片

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吴宪强调,需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业务实践,通过“质量安全先锋岗”创建、党员技术帮扶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与技术创新。

图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原会长房书亭,国家药典委副秘书长马双成到会致辞。房书亭回顾了两大专委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肯定其在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推动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贡献。

图片
马双成提出,未来需强化质量安全与数智化的协同效应,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医药现代化。期待在总会的坚强领导下,徐飞主任委员和王淑红主任委员定能带领专委会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图片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飞做专委会工作报告。   


图片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淑红做专委会工作报告


图片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冯丽主持委员会议。



行业展望:协同创新,共谋未来   

会议最后,是委员自由发言阶段。大家一致认为中药质量安全是根基,而数字化是引擎。两大专委会发挥协同效应,定能为中药注入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中药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次会议恰逢《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颁布,随着《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深化,两大专委会将以技术创新筑牢质量防线,以数智融合激活产业动能,切实推动中药行业步入“质量+数智”双轮驱动的新时代,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药力量。



工作报告内容

2024年工作成果:
夯实基础,创新突破


1. 组织建设与党建引领   


质量与安全专委会:完成届中调整,徐飞、冯丽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和秘书长,依托河北省药械院,覆盖全国产业链关键环节。  


数字化专委会:完成换届并吸纳143名委员,王淑红连任主任委员,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动中药数字化写入《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  


2. 技术创新与行业影响   


质量与安全专委会

     
(1)重大活动举办   
中药质量与安全风险防控大会(1月):联合中药数字化专委会举办,700多名代表参会,聚焦中药材、中成药质量风险防控,搭建政企沟通平台。  
青年科学家学术沙龙(9月):以“中药传统质控技术现代化”为主题,吸引近万名观众在线参与,推动青年学者交流创新成果。  
中药质量风险与检验方法研讨会(9月):配合禹州中医药交易会,提升行业质量管理和检验技术水平。

(2)项目调研与标准制定   
赴四川雅安迅康药业调研六神曲、淡豆豉质量提升及标准制定项目,推进发酵类中药标准化研究。  
针对高风险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并提出解决方案,参与编制团体标准。  
自2022年起,联合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启动191项保健食品用原料团体标准研究,截至2024年已发布185项标准,助力标准落地实施。该系列标准为保健食品用中药材首次建立全面规范,为行业提供从原料到成品的质量控制依据,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标准制定涵盖枸杞子、西洋参、黄芪等原料,增设安全性和功能性检测项目,兼顾“食品味”与“中药味”双重属性,填补行业空白。  
推动标准在必检项目基础上,结合品种特性完善技术指标(如水分、灰分、重金属含量等),提升产品质量。  

(3)科普宣传与平台建设   
微信公众号用户达1.46万,视频号发布科普视频129条,关注者1736,总浏览量超过30万,直播29场,总观看人数超过10万。   
运营“中药质量与安全”网站,发布信息580条,总浏览量超2100万;为每次会议设立专题网站(如bj.qstcm.org)。


数字化专委会  

(1) 政策参与与标准研究
推动“中药数字化研究”写入《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参与《中药监管科学》编撰,提出“中药数字标准”概念并获专利。
参与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185项保健食品用原料团体标准起草,助力标准落地实施。  
针对红曲保健品安全性事件,快速撰写《发酵类中药红曲的安全性质量控制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发表于《中国药学杂志》,为行业提供科学参考。      

(2)学术活动与行业影响   
联合举办中药质量与安全风险防控大会(700人参会),承办现代中药产业链新质生产力大会(500人参会),组织中药数字化应用分会场。  

(3)技术研发与项目突破
调研智能设备研发机构,推进“全能型中药智能检验机器人Alpha Test 1”迭代升级,在扬子江药业、太极集团落地自动化实验室。  
发表《传统中药标准的数字化新形态》论文,构建机器可读的中药数字标准新形态。
(4)人才培养与荣誉成果   
苏畅、董媛等获“中国药学发展奖”,陆静娴、雷蕾等开展数字化技术培训与科普活动。  
委员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级奖项及数字化标杆企业称号(如云南白药、华润三九等)。  


2025年规划:
双轮驱动,聚焦重点   

1. 质量与安全专委会
——筑牢防线,标准引领   

(1) 党建引领与合规管  
定期学习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建立党员专家攻关机制,开展“质量安全先锋岗”创建活动。  

(2)延续品牌活动   
继续举办风险防控大会、青年学术沙龙、质量风险研讨会,强化行业政策宣贯与技术创新。   

(3)标准与项目推进   
完成六神曲、淡豆豉标准修订结题,启动“大宗中药材产地加工工艺规范团标”项目。  
继续配合工作最终完成191项保健食品用原料团体标准研究。
配合《中国药典》2025版发布开展宣贯,组织专家调研高风险品种并立项研究。  

(4)数字化与宣传深化
通过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加强科普宣传、政策解读及标准推广。  

2. 数字化专委会
——数智赋能,国际拓展   

(1) 学术与协作深化   
筹备“首届中药数智化青年创新学术沙龙”(8~10月深圳)、2025年风险防控大会及学术年会。  

(2)战略研究与课题推进   
联合撰写《中药数智发展报告》,申请协会课题立项,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  

(3)行业规范与影响力扩展  
加强智慧检测技术推广,参与政策制定(如《中药智慧监管研究》项目),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会议官网bj.qstcm.org,获取图片直播与其他相关内容的新闻报道。


文:徐莹靓

排版:王畅

核稿:专委会秘书处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