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行业七剑

2016-12-12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行业七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根据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现状,提出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有专家称,国家近年来已经注意到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力推中医药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时,细化中药的原材料种植、生产、仓储、物流等标准更亟待解决。


第一剑:保护野生药材资源


内容

实行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全国重要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设,以及全国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解读

早在1987年,国务院就颁布了我国首部中药材资源保护的条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几十年来,传统医药的地位,特别是中药资源的状况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医药产品的消费趋势正朝着高效、低毒、天然等方向发展。面对中药材市场的逐渐扩大,我国的传统医药的原材料——野生中药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虽然我国相关部门也一直在推动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但是在新形势下,依然无法满足野生中药材可持续发展需求。

工信部总工程师王黎明表示,目前,我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不断进步,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但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拯救濒危中药材,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对一些珍稀濒危的野生药材的非法采集明令禁止,但是不少非要采集者依然在利益的驱使下钻着空子进行肆意掠夺式的采挖与砍伐,严重破坏了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出台,不仅仅是完善了当年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同时对于目前执法不严的想象提出了一定的警告。

《规划》明确了未来对于中药材市场的一些动作,比如全国中药资源普以及动态网络监测系统的设立。这些动作对于未来中药材市场原材料的生产保护,无疑是影响深远。

在我国,野生药材资源应该以保护为主,在一些无法人工种植的品种中,更是应该对其采集、猎捕、收购、运输等环节给予严格的把控与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应区分为学术目的和商业目的而获取野生药材资源的活动,在保证资源保护的情况下加以合理利用。


第二剑: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


内容

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


解读

近些年来,中国中药材种植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但是随着市场蛋糕的越来越大,准入门槛却并没有提高,而对于一些追求利益至上的企业来讲,质量就成了他们的此药只选,直接导致近些年来人工种植中药材质量的严重下降,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抹了黑。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魏建和表示,《规划》提出“基地化”概念,鼓励有实力的生产企业自建种植基地,保障药材质量。基地化包含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当然,并不排斥散户种植,若干个散户可由企业出面组织,统一进行技术指导,达到规范化操作要求。

“中药材基地化是实现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解决办法。”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以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为主导的企业,其生产的中药饮片在出口方面名列前茅。“我们在全国主要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了总面积超过3.5万亩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并正在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共同研究农田栽参和人参连作技术,以破解伐林种参的生产方式。”

近年来,本土中药企业逐步认识到资源对行业的重要性,并探索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天士力、云南白药、步长制药等领军企业纷纷加大GAP基地建设,部分生产企业的核心原料基本实现基地化。一些企业还将中药材种植融入环境治理,亿利集团就在沙漠中种植甘草等沙旱生中药材,一方面破解药材使用难题,另一方面,甘草在生态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举多得。

“中药材不是孤立的产业,为落实好规划目标,必须将整个产业链综合予以考虑,仅就某个环节制定政策,效果不会太好。”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自然指出,盼望之后出台的细则能兼顾产业链,做到整个产业链无缝对接,没有断层。

还有专家认为,落实《规划》还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着力解决稀缺濒危野生中药材的种植养殖问题,全面提升大宗中药材的高产、稳产和优质生产技术。政策层面也要鼓励上游企业自建药材生产基地,完善相关制度并加强监管。加快人才培养,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技术的推广。


第三剑:中药材技术需要创新


内容

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加强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


解读

中药产业是一门高科技产业,虽然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是近些年来未来满足我国人民对医疗保健的需要,扩大名优中药出口,同时防范和抵御入世之后西药对我国过本土中医的冲击,我国对于中药发展也有着很多的推动政策。

有数据显示,随着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新品种的不断开发,中药材的需求量正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而其中,特别是采用规范化操作生产的中药材和无污染的中药材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销路更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虽然我国农业受到了很大的,但作为我国特色的药材种植却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有些企业抓住了,而有些技术不过关的企业就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规划》的发布,提出了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并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同时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旨在提高我国本土中药材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有专家表示,我国中药材技术创新必须要重点开展优质中药材新品种的筛选以及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动中药材新技术、新产品的商品化,与此同时,为中药材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成熟的配套新技术,聚集、培养和训练高层次的中药材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开展与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只有这样,《规划》中所提出的“创新”才能真正的付诸于现实。


第四剑:中药材组织创新


内容

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


解读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近些年来,中国中药行业面临着西药在内的各种外来药品的竞争,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传统中药产业中,由于尚不能完全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要求,面对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药产品优势不是十分明显,在此基础上,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国中药企业必须在竞争中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组织是帮助管理者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载体,中药企业应该从组织结构以及机制上创造环境,使得自身的创新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从一些知名的企业战略发展成功经验上来看,《规划》中所提及的基地共享、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都是必须的。

相关专家表示,中药企业组织的设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组织形式上,要实现政企分开,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事在企业内部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推进中药材基地共享必须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组织创新是为技术创新服务的,目前,跟我国中药产业的特点和整体水平而言,中药企业合作创新才是真正的主流,模仿创新为辅。只有企业发展了,整体行业才会健康的发展下去。


第五剑: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


内容

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


解读

完善中药材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有利于消除中药材供销领域中制假售假行为。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将中药材定位于农副产品,国家相关法规没有对中药材初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制定明确区分界限,药材商户打着药材初加工的名义生产和经营中药饮片,导致了中药饮片的各种乱象。再加上药材采收后的物流过程十分复杂,药材经过多级收购商采购、包装、贮藏、运输,混批、混包、混储等现象十分常见,药材来源混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是中药材流通领域普遍存在的“硬伤”。而且饮片市场统货统价,不分等级、档次,造成有些医疗单位采购饮片只看价格,不看质量。门槛低,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闫希军说,国家政策明确提出要建设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但是还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如产地到药房环节复杂、中小企业积极性不高、缺乏准入标准和严格监管等,这个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系列政策的扶持与鼓励以及相关部门统筹安排。他建议,要加速推动中药材追溯体系中质量信息建设,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入经过资质认证的第三方检验服务机构,可在各环节的溯源二维码增加质量信息,实现质量信息的动态传递,真正做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还要加快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与运营维护并举,引入市场主体实现自主运营,并强化中药材、饮片使用终端的政策监管力度。

在我国中药材行业中,质量依然是一切的先决挑战,竞争力在乎质量,利润在乎质量,口碑在乎质量。应该做的,是一定要加强诚信管理,实施奖优罚劣,对不同诚信度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对诚信度等级高的企业,可以免去跟踪检查、换证检查或降低跟踪检查频率等。对诚信度差的企业,要加大飞行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频率。同时,对药品生产企业主要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并进行公示。


第六剑: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


内容

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材供应保障。


解读

中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说,我国中药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现代科技为依托、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医药消费为终端的系统化产业体系。中药材人工生产规模日益扩大,600多种常用中药材中,有200多种实现了人工批量化生产,全国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含野生抚育),其中规范化种植基地100余万亩,年产量250多万吨,中药材人工种植产量占供应总量的70%以上;珍稀濒危生物药材人工生产和替代品开发得到长足发展,麝香、熊胆、牛黄、蛇类等品种众多、分布广泛、特色显著的中药材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对于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受到了各方专家的关注。药市俗语云:“行商不如坐商,坐商不如卧商”。在以“行商、坐商”为特征的传统贸易模式日薄西山背景下,以囤积炒作为盈利手段的“卧商经营”方式将愈演愈烈。加上大企业、外部游资的强势介入,中药材原料保障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这种业态,一方面会倒逼医药企业走向生产源头,以产销对接、生产基地方式来保障自身原料供应;另一方面,也会维持中药材原料价格相对高位运行,不至于再次陷入“大上大下”的历史怪圈。同时,中药原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本介入行业的强烈渴求,都将刺激有识企业及早打通中药产业全产业链。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平台、融资平台等手段将资源、金融、成品销售等充分整合、架构,最终打造中医药行业的“航空母舰”。因此,大健康时代正以爆炸式增长态势扑面而来,中医药行业因而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规划》中所提到的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材供应保障,正是对于未来中药材市场的一个长远规划,只有保障了供应,才能适应需求越来越大的终端市场的需求,也只有保障了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才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第七剑: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内容

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解读

我国每年中药材的物流总量约1700万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药材物流体系不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扩大的矛盾愈发突出,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对于提高中药材流通的组织化、现代化水平,提升中药材流通对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中药材物流的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和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的宗旨,以加强政府规划与政策引导、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型管理方式应用为基本原则,推动中药材流通方式与物流技术变革,逐步完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保障中药材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促进我国中药材产业及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据悉,到2020年,初步形成采收、产地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基本满足中药材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交易的物流需求,基本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具体目标为:中药材物流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中药材主要产销区为流通节点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基本建成,大宗中药材与贵细、毒麻限剧中药材实现集中仓储;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和中药材新型养护技术普遍应用;流通追溯体系全面发挥作用;大中型中药材物流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相关专家表示,在发展中药材流通和物流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建设集中的仓储配送网络,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仓库,逐步改变中药材分散储存、民宅储存的落后状况。根据中药材的流量流向、现有仓储设施规模以及交通设施状况,按照既要保证供应又要减少迂回运输的原则,重点围绕大宗中药材主产区与中药材专业市场,合理布局标准化、社会化的中药材仓储基地,建设以主产区集中仓储为主、销区中转仓储为辅,产区仓储与产地加工包装基地相结合、销区仓储与交易市场相配套,辐射全国的集约高效的中药材仓储配送体系。与此同时,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也是重中之重,推广应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中药材干燥、包装、搬运、装卸等方面的机械设备,改变中药材人背肩扛、手工操作的现状,提高中药材物流的机械化水平;推广应用仓储管理系统(WMS)及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中药材交易主体与加工包装、入库验收、储存养护等各方面各环节的信息实施电子化管理,并与流通追溯体系无缝对接,提高中药材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消除磷化铝熏蒸现象,防止在中药材产地加工与仓储期间滥用硫黄熏蒸,按照安全环保与节约的原则,根据各类中药材的特性,推广应用气调养护、低温养护等先进适用的储存养护技术和方法,保障中药材的品质与安全。


寫下您的評論吧